南北朝以来,北方的突厥越来越强大,强大到足可以对中原王朝的生存形成威胁。

杨坚当了中原的皇帝,突厥成了他不得不解决的棘手问题。

581年,杨坚夺得皇位的时候,突厥大军就杀入长城,烧杀抢掠,作为送给杨坚登基的"见面礼"。突厥人很会玩文字游戏,说自己是北周的兄弟之邦,现在来给北周报仇讨伐杨坚。

真实情况是突厥人所在的漠北草原在580年遭遇了大灾荒,"竟无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烧尽,饥疫死亡,人畜相半"。大灾荒造成草原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没饭吃的突厥人天天饿得前胸贴后肚皮。而刚当上皇帝的杨坚一点眼力见儿也没有,一反北周、北齐争相讨好突厥、贡献不断的惯例,对突厥的困难不理不睬。突厥人当老子当惯了,现在见南边的"儿皇帝"不恭顺,不送东西了,勃然大怨,发兵来教训杨坚。

这次突厥人因为隋朝的反击没有从南方捞取多大好处,但隋朝还是被动挨打,胜少败多。杨坚吞并陈朝的宏大计划也受到了影响。

突厥问题的重要性让一个人在政坛崛起。这个人叫长孙晟。

长孙晟武艺超群,北周时送千金公主去突厥和亲。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很欣赏长孙晟的武艺,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这期间,长孙晟充分了解了突厥的国情,"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

一次长孙晟陪着突厥贵族出游,天空中有两只雕在争肉吃。沙钵略可汗递给长孙晟两支箭,让他表演射箭。长孙晟驰马飞奔,对着纠缠争食的双雕一箭射去,落下两只雕来。沙钵略可汗大喜,让突厥贵族子弟去跟着长孙晟学习射箭。长孙晟整天和突厥贵族混在一起,成为半个突厥人。

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处罗侯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声望很高,遭到哥哥沙钵略可汗的猜忌。处罗侯暗中与长孙晟结盟,希望能够借助隋朝的力量。处罗侯和长孙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长孙晟回国后,向杨坚"口陈形势,手比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提出了对付突厥"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利用突厥各部间的矛盾,结交、扶持那些偏远的、弱小的部族,共同对付那些紧迫的威胁和强大的敌人。

杨坚对长孙晟这个"突厥通"很信任,采纳了长孙晟的提议。

突厥的政权形式类似于部族联盟,除了沙钵略可汗这个联盟的大可汗外,还有若干强大的部族可汗。杨坚就派使者结交西域的突厥达头可汗,故意赐给狼头纛,礼数周全。杨坚和达头可汗套近乎,还故意在接见突厥使者的时候把达头可汗的使者排名在沙钵略可汗使者的前面。沙钵略可汗很自然中了杨坚的离间计,对达头可汗产生了猜疑。

杨坚进一步派长孙晟携带大量钱财,结交奚、契丹等部族,展开"统战工作",孤立沙钵略可汗。长孙晟自然也去了老朋友处罗侯那儿,引诱处罗侯与沙钵略可汗决裂,站到隋朝的一边来。

沙钵略可汗转化成了劣势,决心发兵教训一下杨坚,警告后者不要玩阴招,不要耍小把戏。突厥大军的势头很猛,结果被长孙晟的一个"谣言"给吓退了。长孙晟散布谣言说臣属于突厥的铁勒部落反叛,出兵袭击突厥牙帐。沙钵略可汗已经对内部团结失去了信心,一下子就上了谣言的当,撤军返回漠北保护老巢去了。

轮到杨坚出牌了。杨坚在开皇三年(583年)下诏要反击突厥。